眾所周知,一切好氧生物的生長、繁殖離不開氧氣,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高而穩定,約占21%,因此陸地上生物鮮有缺氧威脅,也很難感覺到缺氧的致命性;而水體中的溶解氧卻量少而多變,特別是高溫季節。水體中的溶氧受空氣溶解、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補水、溫度、水體含鹽量、氣體分壓等因素影響。所以大家都說水中的溶氧量成為水生動物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的一個限制性因素,是水產養殖中人們最為關注的重要因子之一。 水產養殖生產實踐中,長期以來由于普遍缺乏對水體溶氧進行及時有效監測手段,對水體溶解氧變化的潛在危害認識不足,如果當天測量的溶氧指標偏低,沒達到窒息點,那么此時的溶氧不會引起魚類的急性反應,但會引起慢性危害。魚蝦會游向水面,呼吸表層水溶氧,嚴重時吞噬空氣,這一現象就是我們常見的“浮頭”。如果龍蝦河蟹養殖水體中溶氧含量偏低,你會發現河蟹龍蝦上草上網,如果缺氧特別嚴重你就會發現“泛塘”。 很多養殖群體顧及增氧成本,把養殖生物有無浮頭現象作為水體溶氧是否充足的判斷標準,看到浮頭以后才采取增氧措施,這實際上是把增氧當作一種“救命”措施。 溶解氧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 (1)提供養殖動物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氧氣; (2)有利于耗氧性微生物生長繁殖,促進有機物降解; (3)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作用; (4)抑制有害的厭氧微生物的活動; (5)增強養殖水產品免疫力。 因此,在水產養殖行業中,與傳統水增氧應用的曝氣技術相比,納米氣泡溶氧率更高、增氧時效長,無需化學制劑即可實現殺菌、凈化水質、分解底泥層有機物等作用。提高水體溶解氧,也是高密度養殖的前提條件。
本文連接:http://7ki.top/newss-1636.html
|